当前位置: 首页 » 行业资讯 » 线束行业资讯»沪光股份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沪光股份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46.1K
     [点击复制]
放大字体  缩小字体 发布日期:2024-04-28   浏览次数:126
核心提示:沪光股份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内容如下:一、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2023年,虽然年初受到传统燃油车购置税优惠及新能源汽车补贴
沪光股份2023年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内容如下:

一、经营情况讨论与分析

2023年,虽然年初受到传统燃油车购置税优惠及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退出等诸多不利因素影响,市场承受较大压力,但得益于中央和地方促销政策和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增长。下半年,乘用车市场持续走强消费者购车需求进一步释放,继重迎”金九银十”后,年底再现市场热销现象。全年整体市场销量呈“低开高走,逐步向好”特点。据中汽协统计:2023年国内乘用车产销分别完成2612.4万辆和2606.3万辆,同比分别增长9.6%和10.6%。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958.7万辆和949.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5.8%和37.9%。
公司主要从事乘用车线束的研发、生产及销售,公司的线束产品以汽车为载体,生产经营与汽车行业的整体发展状况、行业景气程度密切相关。2023年公司的生产经营活动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公司全员齐心协力紧紧围绕年初制定的经营目标。挖掘市场潜力,增强管理水平及创新能力,大力推进提质增效、改善运营推进各项战略规划和重点工作的落地执行,并取得了一定的经营成果。
报告期内,公司全年实现营业收入400,275.46万元,同比增长22.1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为5,409.69万元,同比增长32.17%;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3,993.48万元,同比增长26.12%。公司2023年期末总资产559,869.31万元,较去年增长24.8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154,393.91万元,较去年上升3.89%。
1、优化客户结构,加快新能源高压线束客户资源开发
报告期内,公司继续巩固现有客户市场份额,积极拓展新客户,努力提升新能源高压线束市场份额,同步优化公司产品与客户结构。公司先后接受了极氪汽车、集度汽车、北汽汽车、零跑汽车等汽车整车厂的潜在供应商资格审核,后续可参与其新项目报价,为公司未来发展储备优质客户群体。公司2023年度项目定点及项目量产情况如下:
(1)传统燃油车方面:报告期内,公司陆续取得了上汽大众途昂-NFKSK低压线束,北京奔驰-MBEAM-V520nonjis低压线束等项目定点;公司陆续实现了上汽通用-君越低压成套线束、XT4&昂科威48V低压线束,上汽大众-朗逸XR低压线束、北京奔驰-M282Mopf发动机线束、大众安徽-VW316/8低压线束等项目量产。
(2)新能源汽车方面:报告期内,公司陆续取得L汽车W02、X01B、X02B高压线束、智己汽车P12L高压线束、蔚来-阿尔卑斯高压充电线束、北京奔驰-MBEA-M高压线束等项目定点;公司陆续实现了上汽通用-凯迪拉克-锐歌高压线束、智己汽车S12L高压线束、北京奔驰-HX243高压线束、L汽车X02高压线束等项目量产。
2、积极推进智能制造、打造智慧化工厂
2023年,公司继续紧扣企业“智慧化”的战略要求,在做好现有自动化生产线复制的同时,继续推进更多工序的装配自动化生产落地。
(1)高压线束方面:公司始终坚持以高自动化率、全过程精确追溯、数据实时采集、各工序自动化报工为高压自动化产线的规划纲领,报告期内,公司主要围绕高压线束设备产能、工序标准化的优化与设计,并在L汽车高压线束自动化产线成功实施。同时公司自主研发全系高压连接器、充电插座总成,以平台化设计、集中化生产、数字化管理打造高压全套解决方案。公司统一规划、分步实施建设,在一体化注塑、自动组装、智慧物流的建设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
(2)低压线束方面:近年来,公司始终着力于线束加工前置工序的高集成应用研究,实现了从传统的自动开线压接机到自动开线压接插位机过渡;报告期内,成功研发了柔性化开线、插位一体机,集成了开线、压接、插位、装配等多步工序,为智能网联汽车的线束回路加工储备制造方案。该设备已在上汽大众、上汽通用、美国T公司等多个项目上应用,实现了生产全过程的生产数据、质量数据、设备数据的精准追溯。
(3)智慧物流方面:报告期内,公司针对智慧物流体系进行了进一步的优化和升级。首先,重点提升了智慧物流路径的兼容性,实现了多品种、多路径选择的有效整合,增强了物流系统的灵活性。这不仅提高了物流效率,而且大大减少了因订单变化导致的物流瓶颈问题。其次,公司通过数据挖掘和实时监控技术,深入分析订单变化与物流瓶颈节点之间的关系,及时发现并解决潜在的物流瓶颈,确保整体物流流程顺畅运行。
公司充分借鉴河西工厂的成功经验,并结合实际情况完成了长江路地块全流程智慧物流的设计规划,进一步完善了集原材料、半成品、产成品的标准化仓储、配送模型,实现了标准仓储、物流集成架构系统的快速可复制,为新工厂的快速投产和高效运营奠定了基础。
3、加大数字化建设投入,布局数字化智能工厂
报告期内,公司围绕着“管理系统化、流程线上化、生产智能化、业务分析数字化”开展数据治理工作,加快数字化转型,扩展汽配产业链的数字化转型,主要工作如下:
(1)企业数字化转型方面:公司不断夯实信息化基础,加强数据质量管理建设。2023年公司启动数据治理项目,构建公司数据治理架构,搭建数据治理平台,建立了基于知识图谱的数据分析服务,加强了对主数据及关键业务数据的治理及安全防护,从而加快了数字化转型的步伐,为“业务分析数字化”的战略奠定了数据基础,确保数字化智能工厂运营的准确、高效。通过数据定义标准化、使用规范化、全流程监控,实现精准的质量追溯和精细的成本核算,从而提高了运营效率,降低了管理成本。
(2)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平台建设方面:公司依托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平台的建设,在“汽车零部件数字产业链”领域,持续完善和优化两个子平台:“汽车零部件产业链协同平台”和“产业链供应商全生命周期协同管理平台”。同时还建设了"产业链协同门户子平台",应用平台从产业链高效协同的视角进行设计与开发,与供应链上下游形成高效协同,打通行业信息孤岛,实现产业链上下游的采销协同,提升产业链协同效率。
4、实现技术“新突破”,开启业务“新增长”
报告期内,公司继续保持着高效研发及投产能力。在传统燃油车方面,公司通过不断优化产品设计、改善制造工艺,提升产品竞争力;在新能源汽车方面,公司充分运用自身技术优势,导入新技术、新材料,积极推动零部件国产化及生产过程自动化,降低外部环境因素的影响,确保产品的有序研发及按期按计划投产。
随着汽车产业智能化趋势凸显,汽车线束对信号传输、抗干扰、能耗等方面的要求日益提高,推动对特种线束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相比传统线束,特种线束具有高传输速度、高可靠性、低电磁辐射、低功耗、低延迟以及同步实时性技术特点。报告期内,公司的高频通讯相关数据线产品已顺利通过客户端整车搭载测试,批量制造的能力已经初具规模,具备全自动化生产及过程数据精确追溯能力,预计2024年达量产条件。未来公司将全面布局特种线束产品的研发生产,建设智能化的特种线束自动化生产线,优化升级公司现有产品结构,提升公司盈利水平。
随着新能源汽车市场占有率快速提升,带动了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的需求,高压连接器成为新的增量市场。报告期内,公司聚焦核心技术能力,组建百人的研发团队,实现了40A~600A全系高压连接器、充电插座、定制高压部件的产品研发,并提供整车高压连接器选型设计全套解决方案。公司自建全新工厂,投入注塑机、集中供料系统,实现连接器的注塑、组装等工艺要求,已达批量生产交付能力。目前高压连接器产品已在L汽车、赛力斯(601127)、上汽等整车客户上实现搭载。未来公司将进一步优化连接器产品结构,围绕客户战略进行产业布局提升市场份额,以满足日益增长的市场需求,形成新的业绩增长点。
5、增强运营管理,多举措降本增效
(1)不断健全内部管控制度,规范管控流程,增强制度执行力;(2)加强财务管理,以提高资金保障和效益保障为重点,深化预算管理,严格成本费用管控;(3)加强内部审计监督,加强对控股子公司资产负债率、经营现金流、经营效益等方面的预警管理;(4)加强质量管控,保证产品质量定期审核;(5)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严防出现重大安全事故;(6)建立多劳多得薪酬考核机制,大力提高全员劳动生产率;(7)优化关键部门、关键岗位人员结构,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费用开支;(8)加强应收款项管理,落实专人催收,降低资金占用,确保了资金安全;(9)盘活资产,提高资产利用率;(10)根据主要原材料铜等大宗商品价格走势,与主要客户采用铜价补差或灵活调整锁价方式抵御铜价风险,与上游供应商和下游客户形成战略合作伙伴,综合降低物料采购成本和产品生产成本。(11)优化供应链管理,加强罗马尼亚工厂与海外供应商的紧密合作,减少物流成本和时间。从而快速响应国际客户的业务需求,加快公司在欧洲市场及全球化的战略布局,进一步促进国际化商业合作。

二、报告期内公司所处行业情况
1、汽车行业发展推动上游零部件行业市场规模稳步增长,发展前景广阔
汽车工业是我国重要的国民经济产业支柱之一,在国家经济发展中有着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国务院、国家发改委、工信部等部门陆续出台《汽车产业发展政策》《汽车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汽车产业投资管理规定》《汽车行业稳增长工作方案(2023—2024年)》《关于促进汽车消费的若干措施》等政策支持汽车产业链各环节的发展。近年来,随着我国汽车行业的有序发展,我国汽车产销量全球领先。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2023年,汽车产销分别完成3016.1万辆和3009.4万辆,同比增长11.6%和12%。其中,乘用车产销分别完成2612.4万辆和2606.3万辆,同比分别增长9.6%和10.6%;商用车产销分别完成403.7万辆403.1万辆,同比分别增长26.8%和22.1%;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958.7万辆和949.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5.8%和37.9%,市场占有率达到31.6%,高于上年同期5.9个百分比。随着汽车行业持续向电动化、网联化、智能化、共享化趋势的不断发展,行业整体面临着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2、本土汽车线束企业整体实力显著增强,国产替代趋势明显
汽车线束是汽车的中枢神经系统,是汽车能源、各种信号输运的载体。连接中央控制部件与汽车控制单元、电气电子执行单元、电器件,形成一个完整的汽车电器电控系统,是汽车不可或缺的重要零部件。汽车整车制造企业尤其是国际知名品牌通常实行高标准、严要求的供应商质量管理制度,汽车线束行业在资质、技术、资金、管理等方面均有较高的进入壁垒,长期以来只有少部分国内汽车线束生产企业能够进入合资汽车品牌的供应商体系。近年来,我国优质的本土线束生产企业通过长期的产品技术和开发经验积累,整体实力显著增强,本土线束生产企业逐渐进入合资汽车品牌供应商体系,并且凭借与自主新能源车企的良好合作关系,率先进入新能源汽车配套供应体系,部分优质的线束生产企业已在高压线束的设计开发领域实现技术突破,汽车线束的国产替代大势所趋。
3、新能源汽车行业高速发展,高压线束市场规模快速增长
近年来,国家与各地方政府出台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关于稳定和扩大汽车消费若干措施的通知》《关于完善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财政补贴政策的通知》等系列政策,积极推进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呈高速发展态势,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已连续9年位居世界第一。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958.70万辆和949.50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5.80%和37.90%,市场占有率达到31.60%,高于上年同期5.9个百分点。新能源汽车的电动化趋势提升高压线束用量,并且对线束输送能力、机械强度、绝缘保护、电磁兼容及可靠性等方面都有更高的要求。根据《中国汽车高压线束行业发展趋势研究与投资前景分析报告(2023-2030年)》,我国汽车高压线束市场规模快速增长,公司高度重视在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布局,已积累了多家新能源汽车行业的优质客户,相关高压线束收入占比逐年提升,已形成公司重要的收入来源。
4、汽车行业智能化趋势凸显,推动特种线束广泛应用
汽车智能化趋势推动特种线束广泛应用。与传统驾驶方式相比,智能驾驶通过整合激光雷达、摄像头、超声波传感器等设备及技术,帮助驾驶员实现更安全、更智能的驾驶体验,行车信息系统、人机交互控制系统、数字影音娱乐系统等的搭载则让驾驶过程更便利、更轻松。这些汽车智能化功能的实现都对汽车线束的高速传输能力、高可靠性、低延迟性、低辐射性、低功耗性、同步及时性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助推能够达到相关智能化标准的特种线束被更广泛地运用。公司未来将通过募投项目的实施全面布局特种线束的研发生产,建立智能化的特种线束自动化生产线,优化升级公司现有产品结构,提升公司盈利水平。

三、报告期内公司从事的业务情况
公司致力于汽车高低压线束的研发、生产与销售。主营产品可分类:成套线束、发动机线束及其他线束;主要涵盖:整车客户定制化线束、新能源汽车高压线束、发动机线束、仪表板线束、车身线束、门线束、顶棚线束及尾部线束等。汽车线束是汽车电路的网络主体,是为汽车各种电器与电子设备提供电能和电信号的电子控制系统。
公司的线束产品主要应用在整车制造领域,下游客户主要为汽车整车制造商。经过多年发展,依托领先、成熟的智能制造及自动化生产管理系统、灵活的同步研发设计与产品开发实力、严格的产品质量标准及精准可靠的供货能力,公司已发展成为汽车线束行业中具备领先市场地位的智能制造企业,取得了境内外汽车整车制造商的高度认可,持续为大众汽车、戴姆勒奔驰、奥迪汽车、通用汽车、福特汽车、捷豹路虎、L汽车、赛力斯、美国T公司等国际知名汽车整车制造企业提供汽车线束同步开发、批量供货及技术服务。
未来,公司将充分利用现有研发、生产及客户资源优势,积极把握新能源汽车市场机遇,加大布局高压线束等产品的产能,加强与国内外领先的新能源整车厂商的技术开发和业务合作,提升公司汽车线束产品的设计升级、技术开发、生产制造、装配调试等综合能力,在降低产品成本的同时增强客户对公司高质保量交付产品的信心,进一步巩固与行业客户的合作关系,力争保持行业领先地位。
公司致力于为世界范围内的高端汽车整车制造商提供优质产品与服务,以全球化、智慧化为战略目标,依托公司智能制造基础和技术领先优势,形成可复制的制造模式,突破地理空间限制,推进全球化战略,努力成为整车电气模块领域的优秀方案解决供应商及线束行业的全球领航者。

四、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1、优质的客户资源与强大的品牌影响力
公司凭借可靠的产品质量以及精准的生产供货体系获得了众多知名汽车厂商的认可,是目前为数不多进入上汽大众、戴姆勒奔驰、奥迪汽车、通用汽车、L汽车、赛力斯、美国T公司等全球整车制造厂商供应商体系的内资汽车线束厂商之一。公司目前为大众汽车集团(中国)FormeQ最高级别A级供应商、大众集团VW60330压接过程质量A级供应商,与大众、奔驰、奥迪、上汽通用、上汽集团(600104)、L汽车等境内外汽车整车制造商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在汽车线束领域形成了较强的品牌影响力,树立了良好的品牌形象。公司连续多年荣获上汽大众优秀服务表现奖,上汽集团2023年度卓越贡献奖、L汽车2023年度卓越质量奖和保供先锋奖。
2、领先的智能制造生产管理体系
公司与Komax(库迈思)、ABB、KUKA(库卡)等全球智能制造设备供应商合作,继续选择国际智能制造品牌装备,集成工业机器人、电控系统、物联网、信息化等技术,实现了高效、准确、低成本的仓储、物流、智能装配、智能检测,并打造了集仓库管理、数据采集与监视监控、生产执行、工程设计于一体的智能生产制造平台,逐步形成公司自有的、可复制的贯穿于仓储、物流、生产全流程的智能制造系统规划模式,可以缩短产品研制周期、降低运营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提升产品可靠性,为公司快速适应市场日益增加的业务需求提供方案支持。公司的汽车线束智能工厂在2017年被工信部评为“智能制造试点示范”项目后,持续推进企业智能化建设及改造,提升公司整体自动化、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赋能公司高质量发展,并在2019年12月荣获“江苏省智能工厂”、2023年12月荣获“绿色工厂”、2024年1月荣获国家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
3、行业领先的新能源汽车高压线束业务
公司基于智能制造生产管理系统,打造出了一套高标准、高效率、可复制性强的全自动高压线束生产线的规划要求,公司的高压线束自动化生产线已陆续在L汽车、美国T公司、大众汽车、上汽通用、上汽、赛力斯、蔚来等高压项目上应用。目前,公司的高压线束自动化生产线已经从开线、预装、切剥翻、压接等线束加工工序,成功过渡到超声波焊接、护套插位、线束外部零部件等复杂工序,装配至高低压检测、气密检测、CCD检查等工序的规划、设计、实施,实现全过程自动化产线的研发和投入。
4、领先的正向研发及设计能力
公司作为汽车整车制造一级供应商,在全球范围内为客户提供正向研发、设计,并依托独立、灵活的智能制造系统、领先的新材料、新工艺研发技术,取得了客户及合作开发供应商的广泛认可。公司设立产品开发部及工程部,并下设新技术、新材料、高压线束组等多个团队覆盖各类产品的研究及设计开发。为更好的服务于客户及整合周边资源,公司在上海设立工程中心,建立德国子公司KSHG,为上汽大众、德国大众提供贴近式的同步研究开发,目前已进入赛力斯、美国T公司、L汽车等新能源汽车行业知名客户的供应商体系,是为数不多拥有主动开发测试能力的汽车线束供应商之一。公司先后荣获“江苏省企业技术中心”与“江苏省重点企业研发机构”称号。

五、报告期内主要经营情况
报告期内,公司全年实现营业收入400,275.46万元,同比增长22.11%;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为5,409.69万元,同比增长32.17%;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3,993.48万元,同比增长26.12%。截止2023年12月31日,公司2023年期末总资产559,869.31万元,较去年增加24.83%;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154,393.91万元,较去年增加3.89%。

六、公司关于公司未来发展的讨论与分析
(一)行业格局和趋势
1、行业格局
汽车线束行业定制化程度高,高度依赖于下游汽车整车厂的发展,大部分品牌车厂拥有自己比较成熟稳定的汽车配套体系,所以少数外资及合资汽车线束企业长时间占据了绝大部分的市场份额,形成了汽车线束行业寡头竞争的局面,主要以德国的莱尼、德科斯米尔、科络普,日本的矢崎、住友电气、古河、藤仓以及美国的李尔、安波福等知名汽车零部件企业及其合资厂商为代表。国内主要由外资合资企业和国内自主线束企业构成,竞争格局较为分散,没有绝对占据垄断地位的汽车线束企业。随着国际汽车厂商越发重视成本控制,汽车零部件的本土化采购日益加强,国内也涌现了一批优秀的自主线束企业,国产替代空间巨大。
2、行业趋势
未来,汽车线束行业将朝着如下趋势发展:①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将推动汽车线束转型升级;②汽车线束产品轻量化、小型化成为未来重点发展领域;③国产线束龙头显现,未来资本竞逐将加速优胜劣汰。
(二)公司发展战略
公司以“为振兴中华民族工业,独树一帜,推波助澜”为使命,坚持“以劳动者为本,以客户满意为目标;与沪光人共荣辱,与合作者共发展”的核心价值观;致力于为全球高端汽车整车制造商提供优质产品与服务,以全球化、智慧化为战略目标,努力成为整车电气模块领域的优秀方案解决供应商及线束行业的全球领航者。
(三)经营计划
1、加快非公开募投项目的投入使用
截至报告期末,昆山泽轩汽车电器有限公司汽车线束部件生产项目已达预定可使用状态,相应生产线将根据项目进度陆续投入使用,随着募投项目逐步投产使用,有望进一步实现公司产能提升和技术升级,实现整车线束配套升级。充分发挥智能制造优势推进公司战略发展,进而巩固公司在汽车线束领域的领先地位。
2、市场开拓计划
公司将继续优化产品设计,以巩固现有客户的市场份额,逐步向其高端车型渗透;继续推进高压线束产品纵向延伸地落地,积极开拓新能源客户,提高新能源汽车高压线束占比,进一步优化公司产品结构。同时,以技术创新体质降本,持续拓展国内外新市场,引入优质客户以优化公司客户结构。
3、技术研发计划
公司将继续加大研发投入,积极部署新业态业务,打造新型供应模式。通过不断优化产品设计,推进新型高自动化率的低压线束设计解决方案落地,实现传统低压线束横向拓展;将进一步整合上下游资源,落地接插件一体化,完成高压线束产品的纵向延伸,进而丰富公司的产品组合,为企业发展提供持续地驱动力,提升公司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4、生产开发计划
公司将以管理系统化、快反及时化、问题数据化、高度集成自动化的建设标准,通过自主设计、研发及制造模式的创新验证,积极推动传统线束工厂向智慧化工厂的转变,推进生产设备国产化,落实数字化智慧化工厂建设。
5、人才储备计划
公司将不断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建立有效的员工激励、人才培育、职业晋升机制,实现人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建立一支高素质的人才队伍,为公司未来业务持续发展提供可靠的人力资源保障。
(四)可能面对的风险
1、汽车行业周期波动的风险
公司主要产品汽车线束以汽车为载体,生产经营与汽车行业的整体发展状况、景气程度密切相关。汽车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亦受宏观经济波动、环保政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未来若宏观经济下行,或国家环保政策趋严,将导致汽车行业景气度下降,进而对公司的经营产生不利影响。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2023年,汽车产销分别完成3016.1万辆和3009.4万辆,产销同比分别增长11.6%和12%;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958.7万辆和949.5万辆,产销同比分别增长35.8%和37.9%。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预测:2024年中国汽车市场将继续保持增长态势,总销量预计将达到3100万辆,同比增长3%。新能源汽车市场预计将进一步扩大,销量预计达到1150万辆,同比增长20%。公司将加强布局新能源汽车高压线束等产品的产能,积极把握“碳达峰、碳中和”国家战略之下的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机遇,以对冲汽车行业周期波动带来的不利影响。
2、客户集中度较高的风险
公司前五大客户的销售收入占比约为78.98%,存在客户集中度较高的风险。这与汽车整车行业呈现客户集中度较高的特征保持一致,公司已与上汽大众、上汽通用、上汽集团、L汽车等汽车整车制造厂商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但是,如果公司主要客户未来因终端消费市场的重大不利变化产生较大的经营风险或缩减与公司的合作规模,可能导致公司销量减少或应收账款未能及时收回,对公司生产经营业绩造成不利影响。公司积极拓展新客户,引入赛力斯、长安福特、捷豹路虎、戴姆勒奔驰等汽车厂商,客户集中度较高的情况正在逐年改善。
3、原材料价格波动的风险
公司主要原材料为导线、端子,其成分主要为铜,铜材属于大宗商品,市场供应充足,但价格容易受到经济周期、市场需求、汇率等因素的影响,出现较大波动。目前公司与主要客户采用铜价补差或调整产品价格的方式抵御铜价波动风险,并与部分供应商采取铜价补差的形式进行结算,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抵御铜价波动对公司成本的影响。公司非铜原材料也可能存在一定的价格上涨压力,公司将积极与下游客户沟通,择机推动产品涨价,适时向下游传导。但未来若铜价发生大幅波动,或公司与客户、供应商对于铜价补差的结算方式发生变化,原材料涨价向下传导不畅或不及时,则会对公司业绩产生不利影响。
4、产品价格下降的风险
公司生产销售的汽车线束产品价格与配套车型销售价格密切相关。在新车型和改款车型上市初期,汽车售价较高,汽车零部件利润水平较高,随着汽车生命周期的不断推进及新车型的推出,整车厂商在保证一定的利润水平基础上,对原有车型降价的同时也要求汽车零部件生产商降价,从而降低公司产品的销售价格。公司通过在产品质量、技术实力和成本控制等方面形成的竞争优势,巩固与主要客户的合作关系,并不断加大新客户开拓力度,获取新车型新订单,同时在产品开发过程中,根据开发进度向汽车制造商收取一定的开发费用补偿。
5、新产品技术开发风险
公司下游汽车整车制造行业更新换代速度较快,产品具备特定的生命周期,针对下游行业客户推出的新产品,公司需持续与其合作进行技术开发,并经过客户严格的认证之后方可进行批量供货,具有认证周期长、环节繁多、流程复杂等特点。虽然公司基本实现与客户同步研发设计及技术协调,且在客户的现场考核及评审中获得了客户的认可,随着下游行业结构性调整及技术进步,客户对公司产品在技术和质量上提出更高的要求外,更短的研发周期及更高的产品竞争力也纳入了考察范围,若公司在产品研发、生产能力及响应周期等方面不能同步跟进,将无法满足市场的要求,公司产品将面临一定的市场风险。
——信息来自:同花顺金融研究中心
 
 
 
[ 行业资讯搜索 ]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展会更多+
视频更多+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